欢迎光临北京中委勘察设计院
公告

本院秉承“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引领行业发展,携手分享辉煌”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规划梦想, 建设辉煌”的理念,着力开展互联网中国特色的技术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中心 > 模拟试题

岩土工程师 模拟试题 (二)

 单项选择题

1.对单桩竖向承载力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

B.一般由土对桩的支承阻力控制

C.一般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

D.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身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身材料强度控制

2.有关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正确叙述是(  )。

A.二级建筑物桩基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并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人等原位调试方法综合确定

B.三级建筑物桩基应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人、经验参数等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当缺乏可参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由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C.对二级建筑物桩基,如无原位测试资料时,可利用承载力经验参数估算

D.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的不应小于2根

3.混凝土桩进行桩身承载力验算时,下列(  )选项不正确。

A.计算轴心受压荷载作用下桩身承载力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应考虑基桩施工工艺影响

B.计算偏心荷载作用时应直接采用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C.计算桩身轴心抗压强度时一般不考虑压曲影响

D.计算桩身穿越液化层且受偏心受压荷载的桩身承载力时,应考虑挠曲对轴力偏心距的影响

4.桩身露出地面或桩侧为液化土等情况的桩基,设计时要考虑其压曲稳定问题,当桩径、桩长、桩侧土层条件相同时,以下四种情况中(  )抗压曲失稳能力最强。

A.桩顶自由,桩侧埋于土层中

B.桩顶铰接,桩端埋于土层中

C.桩顶固接,桩端嵌岩;

D.桩顶自由,桩端嵌岩

5.季节性冻土地基中的桩基,桩端进入冻深线以下的深度,不得小于(  )及(  )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  )。

A.4d,2,1.5m

B.4d,1,1.5m

C.4d,2,2.0m

D.2d,1,1.5m

6.刚性矩形承台群桩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下列(  )符合摩擦桩桩顶竖向分布力分布的一般规律。(注:N角、N边、N中分别代表角桩、边桩及中心桩上的竖向力)。

A.N角>N边>N中

B.N中>N边>N角

C.N边>N角>N中

D.N角>N中>N边

7.某工程采用泥浆护壁灌注桩,桩径为800mm,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4500kN,桩身混凝土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1994)规定不得低于下列(  )个强度等级。

A.C15(抗压强度设计值fc=7.5MPa)

B.C20(抗压强度设计值fc=10MPa)

C.C25(抗压强度设计值fc=12.5MPa)

D.C30(抗压强度设计值fc=15MPa)

8.大直径桩是指桩径为(  )mm的桩。

A.>500

B.>600

C.>700

D.>800

9.采用扩底桩时,桩底端直径D与桩身直径d之比,最大不应超过(  )。

A.2.0

B.2.5

C.3.0

D.3.5

10.桩端全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碎石土,不宜小于(  )。

A.1d

B.2d

C.3d

D.4d

答案:

1.C  2.D  3.B  4.C  5.B6.B  7.C  8.D  9.C  10.A

11.由于地面堆载引起的基桩负摩阻力对桩产生下拉荷载,以下关于下拉荷载随有关因素变化的描述(  )是错误的。

A.桩端持力层越硬,下拉荷载越小

B.桩侧土压缩性越低,下拉荷载越小

C.桩底下卧土层越软,下拉荷载越小

D.地面荷载越小,下拉荷载越小

12.低应变动测法主要适用于检测下列(  )内容。

A.桩的承载力

B.桩身结构完整性

C.沉桩能力分析

D.沉降特性参数

13.由于桩周土沉降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下列(  )选项是正确的。

A.引起基桩下拉荷载

B.减小了基桩的竖向承载力

C.中性点以下桩身轴力沿深度递增

D.对摩擦型基桩的影响比端承型基桩大

14.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由于临近工程大面积降水而引起场地中基桩产生负摩阻力,下列(  )选项中的中性点深度及下拉荷载Q最大。

A.降水后数月成桩

B.墓桩加载过程巾降水

C.基桩已满载但尚未稳定情况下降水

D.基桩沉降稳定后降水

15.为减小或消除桩基因填土沉陷产生的负摩阻力,应先采用下列(  )项措施。

A.先成桩后填土

B.先填土并夯实,然后成桩

C.先填土后成桩,成桩后对填土实施浸水

D.先成桩后填土并夯实

16.验算桩端持力层下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时,下述(  )不正确。

A.当Sa/d≤6时应按群桩基础验算,否则按单桩验算

B.按群桩基础验算时,附加应力作用的面积近似取承台底面积

C.计算附加应力时,应考虑桩侧阻力的影响

D.应力扩散角应综合考虑持力层的相对厚度及持力层与软弱下卧层的模量等确定

17.计算承台受剪切承载力时;如剪切面为变截面,则截面计算宽度应取(  )。

A.按截面高度加权平均值

B.不同截面宽度平均值

C.不同截面高度平均值

D.不同截面宽度的最大值

18.下列关于桩侧负摩阻力和中性点的论述中,(  )种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A.当基桩的沉降超过校周土层产生的沉降时,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

B.单桩负摩阻力取值与桩周土的类别和平均竖向有效应力有关

C.负摩阻力对摩擦型基桩的影响大于对端承型基桩的影响

D.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时的中性点深度比大于桩端持力层为卵石时的中性点深度比

19.温克尔弹性地基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假定地基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变形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基床系数,下列(  )条是基床系数的正确单位。

A.kN/m

B.kN/㎡

C.kN/m^3

D.kN/m^4

20.单桩抗拔扳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时,可将单桩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乘以抗拔系数λi,λi为(  )

A.1

B.>1

C.<1< p="">

D.1.25

答案: 11.A  12.B  13.B  14.D  15.B  16.B  17.A  18.B  19.C  20.C

21.验算抗拔承载力时,下述(  )是正确的。

A.验算抗拔承载力时,应在荷载中计入桩体质量

B.扩底桩的扩底段侧摩阻力应按零计

C.抗拔侧阻力应进行修正

D.应分别计算桩及桩群的抗拔承载力

22.桩基沉降计算时,下述(  )不正确。

A.当距径比不大于6时,桩基沉降计算应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B.等效作用面应取桩端平面,其面积为桩群外包洛线围成的面积

C.附加应力应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

D.应力计算应采用角点法,沉降计算应采用分层总和法

23.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1994)中对等效沉降系数ψe的叙述,下列(  )选项是正确的。

A.按Mindlin解计算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之比

B.按Boussinesq解计算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之比

C.按Mindlin解计算沉降量与Boussinesq解计算沉降量之比

D.非软土地区桩基等效沉降系数取1

24.关于桩基负摩阻力,下述(  )不正确。

A.负摩阻力是一种下拉荷载

B.桩端相对较硬时,中性点的位置距桩端的距离较远

C.群桩中基桩受到的负摩阻力一般小于单桩的负摩阻力

D.负摩阻力一般不大于正摩阻力

25.在不出现负摩阻力的情况下,摩擦桩桩身轴力分布的特点之一是(  )。

A.桩端轴力最大

B.桩顶轴力最大

C.桩顶轴力最小

D.桩身轴力为一常量

26.对于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宜按下列原则设计,其中(  )足不止确的。

A.对位于中性点以下的桩身进行处理,以减小负摩阻力

D.对于地面大面积堆载的建筑物,采取预压等处理措施,减小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C.对于填土建筑物场地,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度,待填土地面沉降基本稳定后成桩

D.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强夯、挤密土桩等先行处理,消除上部或全部土层的自重湿陷性

27.桩身负摩阻力出现时,桩的轴向承载力将(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8.桩基设计时,下列(  )情况下应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Ⅰ.软土,Ⅱ.膨胀土,Ⅲ.自重湿陷性黄土,Ⅳ.新近沉积未固结土

A.Ⅰ.Ⅱ

B.Ⅱ.Ⅲ

C.Ⅲ.Ⅳ

D.Ⅰ.Ⅳ

29.下列(  )场地的桩基可不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A.深厚松散填土

B.欠固结土

C.超固结土

D.自重湿陷性黄土

30.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桩基沉降时应采用荷载的(  )。

A.长期作用效应组合

B.作用效应基本组合

C.短期效应组合考虑长期荷载影响

D.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答案:

21.C  22.B  23.C  24.B  25.B  26.A  27.B  28.C  29.C  30.A

31.无筋扩展基础所用的材料抗弯抗拉性能较差,为保证基础有足够的刚度,以下(  )措施最有效。

A.调整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

B.控制基础台阶高宽比的允许值

C.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D.增加材料的抗压性能

32.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中,下述(  )说法不正确。

A.锥形基础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

B.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C.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D.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不宜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宜小于70mm

33.某砖混房屋为毛石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bo=0.6m,基础高度Ho=0.8m,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p=180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给定的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求得基础底面宽度应小于或等于(  )m。

A.1.88

B.2.50

C.1.45

D.2.20

34.毛石混凝土组成的墙下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宽度b=2.0m,墓础顶面的墙体宽度bo=1.0m,基础台阶宽高比1:1,此时基础高度Ho应符合(  )。

A.Ho≥0.35m

B.Ho≥0.40m

C.Ho≥0.45m

D.Ho≥0.50m

35.对无筋扩展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脚高度要求,下述不正确的是(  )。

A.柱脚高度不得小于柱脚宽度

B.柱脚高度不得小于300mm

C.柱脚高度不得小于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20倍

D.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垂直锚固于柱脚内,不得沿水平向弯折

36.某基础宽为2.0m,基础顶面柱脚宽1.0m,基础台阶的宽高比为1:2,该基础的高度不应小于(  )m。

A.0.5

B.1.0

C.1.5

D.2.0

37.预制混凝土柱与杯口基础的连接要求中,下述(  )说法不正确。

A.当柱的截面长边尺寸为600mm时,插人深度应与长边尺寸相等,并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及吊装要求

B.当柱截面长边尺寸小于500m疵时,杯底厚度应大于或等于150mm,杯壁厚度应为150~200mm

C.轴心受压时,如t/h2≥0.65时,杯壁应按构造配筋

D.当大偏心受压,t/h2≥0.75时,杯壁可不配筋

38.无筋扩展基础设计时,下述;(  )说法不正确。

A.无筋扩展基础系指由砖、毛石、混凝土、灰土、三合土等组成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B.无筋扩展基础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

C.对不同材料叠合而成的无筋扩展基础应对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

D.对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值超过250kPa的无筋混凝土基础,尚应进行抗剪验算

39.某无筋扩展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值为180kPa,采用毛石材料,其台阶允许宽高比为(  )。

A.1:1.0

B.1:1.25

C.1:1.5

D.1:2.0

40.对墙下条形基础应满足(  )。

A.抗弯、抗冲切条件

B.抗弯、抗冲切和抗剪条件

C.抗冲切和抗剪条件

D.抗弯和抗剪条件

31.B  32.C  33.A  34.D  35.D  36.B  37.C  38.D  39.C  40.D

41.浅墓础的抗冲切验算时,其基底压力应该取(  )。

A.附加压力

B.自重压力

C.净压力

D.平均压力

42.对柱下独立基础应作(  )验算。

A.抗弯、抗冲切条件

B.抗弯、抗冲切和抗剪条件

C.抗冲切和抗剪条件

D.抗弯和抗剪条件

答案:

43.柱下条形基础的受力特点是(  )。

A.纵、横两个方向的截面内均存在剪力和弯矩

B.只有纵向的截面内存在剪力和弯矩

C.只有横向的截面内存在剪力和弯矩

D.纵向的截面内存在弯矩,横向的截面内存在剪力

44.对柱下条形基础翼板的配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横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纵向钢筋按构造要求配置

B.横向和纵向钢筋都由计算确定

C.横向和纵向钢筋都按构造要求配置

D.纵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横向钢筋按构造要求配置

45.对柱下条形基础纵向肋梁的配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横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纵向钢筋按构造要求配置

B.横向和纵向钢筋都由计算确定

C.横向和纵向钢筋都按构造要求配置

D.纵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横向钢筋按构造要求配置

46.上部为柔性结构但基础本身刚度较大的条形基础,其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方法应选取(  )。

A.静定分析法

B.倒梁法

C.弹性地基梁法

D.有限单元法

47.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条形基础,其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方法应选取(  )。

A.静定分析法

B.倒梁法

C.弹性地基梁法

D.有限单元法

48.上部为柔性结构但基础本身刚度较小的条形基础,其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方法应选取(  )。

A.静定分析法

B.倒梁法

C.弹性地基梁法

D.有限单元法

49.现浇剪力墙体系下刚度较大的筏板基础,其基础内力计算宜采用下列(  )。

A.倒楼盖法

B.刚性板条法

C.弹性地基板法

D.有限单元法

50.框架体系下刚度较大的筏板基础,其基础内力计算宜采用下列(  )。

A.倒楼盖法

B.刚性板条法

C.弹性地基板法

D.有限单元法

答案:

41.C  42.A  43.A  44.A  45.D  46.A  47.B  48.C  49.A  50.B

本院简介-本院章程-本院领导-本院机构-入院申请-在线留言-在线调查-咨询与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京ICP备16050552号-1
质量与监督服务电话:010-56272122 办公邮箱:bjzwkcsjy@sina.com
主办单位:北京中委勘察设计院 I 官网:www.vvcv.org.cn
Copyright© 北京中委勘察设计院